close
今天白胖胖放的影片真是看的霧沙沙阿XD

(為什麼沒字幕阿 囧)



好險讓我找到寫了幾乎全內容的中文版 痾...大綱? 心得?



------------------------------------------



做一個環保的消費者



  【綠林專區】





一、



  十一月二十五日,感恩節後一天,傳統上是美國一年中最重要的大採購日,由於大部分公司都會放假,再加上零售商店打折促銷的吸引,這一天各家百貨商店裡都人潮洶湧,人們出去瘋狂搶購並為親戚好友買即將到來的聖誕節的禮物。這一天零售業的表現往往是華爾街預測當年零售業業績的指標。然而,在這一片消費熱潮之中,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這一天裡過另一個節日,叫做“不買東西日(buy nothing day)”。顧名思義,他們在這一天拒絕購買任何商品,以表達對這種物欲橫流的消費文化的抗議。



  消費刺激經濟和先消費後付款的觀念讓人們視血拼為時尚。賺錢和消費似乎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心所在。人們平日辛苦工作賺錢,為的是在假日裡消費,如此周而復始。過渡消費的結果,往往買的東西都不是生活必需品,只是難抵擋其美麗外觀或是時尚而購買的。然而大量消費確實是一件好事嗎﹖我們買了一大堆穿不上一兩次的衣服,用不上一兩次的電器,花掉的僅僅是我們自己賺的錢嗎﹖說到底,金錢只不過是方便進行資源和勞力交易的手段而已。現在的人們崇尚信用消費,講究借以後的錢使用。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年代,這些買賣交易用的很多是向子孫後代借來的資源,更可能還有從貧困國家人民和野生動物那裡搶來的資源。因為在買回家裡的這些“好東西”中,很多都需要耗費大量不可再生的資源和社會成本。



  約翰.葛拉福(John de Graaf),大衛.王(David Wann),湯姆士.納勒(Thomas H. Naylor) 在“Affluenza”這本書中對此現象有深刻的描寫。Affluenza這個字affluence和influenza這倆個字合併造出來的,意思就是迷惑於物欲的流行病。在很多富裕的開發國家,這種過度消費像一種流行性的傳染病一樣。“Affluenza”這本書中提到的病徵有購物狂熱,信用卡刷爆後的個人破產,家裡買的東西堆積如山無處存放,而人和人之間卻愈來愈冷漠,孩子們也被傳染追求物欲享受,還有全世界資源耗竭和過度工業化對環境的危害。血拼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感,快感過後的空虛無聊只有用更多的血拼來填補,很多人陷入這種像吸毒一般的惡性循環之中而不能自拔。而且,現在這種病正在迅速地向發展中國家擴散!



  但是,難道不正是巨量的消費帶來了世界經濟的繁榮嗎﹖沒有大量的消費,就無法吸收現代工業的巨大產能﹔而產品賣不出去,難道不是會造成失業嗎﹖



  現在主流的經濟思維來自一個人口相對稀少,資源相對豐富的年代。在工業化時代,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大自然的資源來補充人力之不足,而不是如何提高利用資源的效率。然而我們今天所處的卻是一個不一樣的時代了,目前世界人口已經近六十五億,已經從1900年的時候增加了3.9倍了!與此同時,全球可耕地逐年減少,世界主要石油產地都已經過了其產油高峰,而很多國家的地下水資源因為過度開採而接近枯竭的邊緣。





二、



  世界觀察組織(Worldwatch institute)的總裁 Lester R. Brown 提出了一個和大部份經濟學家不同的觀念,就是環境問題不是經濟活動的一部分﹔相反的,經濟活動才是環境的一部分。人類的整個經濟活動都是隸屬於環境的一部分,因此整個經濟體系必須首先要能夠維護環境的相對穩定,然後才談得上提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Lester R. Brown對現在的經濟模式有一個比方(註一),工業化以前的經濟行為基本上只是在用利息,而現在過渡使用資源的行為則是在吃老本。把老本拿出來吃當然會在短時間內覺得物資充裕,可以極度享樂,但是卻是一種不顧後果的做法。當老本吃完了,我們就會面臨資源破產的困境。



  現在全世界大約有十七億消費者,而且這個數目由於中國大陸和印度的經濟發展正在迅速增加之中。這龐大的消費人群購買什麼樣的東西對於地球的未來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現代工商業的最大目的在於服務廣大的消費者群體,一個產品從原材料的獲取到最後變成垃圾場裡的房客,每一個過程都在與環境發生互動。那麼,面對這生態危機,一般的消費者能做些什麼呢﹖在這個年代,我們要不脫離現實社會地生活,就無可避免地要購買一些商品,消耗一些資源。雖然如此,消費者還是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辦法來減少自己的生態腳印,而並不需要十分刻苦地過日子。通過調整我們的消費方式,我們可以大大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可以鼓勵業界尋找更為環保的生產方式,例如有機蔬菜、節能汽車、“綠色”能源等等。世界觀察組織(worldwatch institute) 有一份叫做“好東西”(Good stuff) 的文件(註二)中提到了很多如何做一個環保的消費的建議。



  那麼我們要如何做一個環保的消費者呢﹖

環保消費的第一原則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三個R,即減少購買Reduce / 重複使用Reuse / 回收Recycle。



  減少購買(不要買不需要的東西)是這三環中最重要的一環。商業廣告往往讓消費者把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當成了非有不可的東西。環保消費者在決定購買之前會仔細想清楚這個新東西買回家之後每年會被用上幾次,也可以回想一下以前買過的類似貨品到底用了幾次,來為眼前這件產品做更為現實的估計。另外是否有替代的辦法,比如租借或者與別人合買,即使這會多花錢或增加一些麻煩,但是卻是一種環保投資。



  另外儘量選購包裝簡單或者沒有包裝的東西。包裝的實際用處有兩個。一是在搬運貨物的過程中保護其不受損壞,二是提供一些有關該貨物的資訊。當然,包裝還有一項不那麼實際的用途就是吸引消費者購買這個產品,精美的包裝往往讓人覺得物超所值。很多情形之下,層層包裝用的材料往往遠超過實際的需要。隨身自備環保袋或重複使用塑膠袋是一個減少包裝的方便辦法。傳統市場一般來說比超市使用的包裝較少。另外,儘可能一次購買大份量的東西、大瓶的飲料等等也可以減少一些包裝材料。





三、



  減少購買動物製品也會減少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以糧食喂養動物再吃動物食品,比起人們直接吃糧食要浪費的多。一般家禽家畜的飼料轉化率在二比一到七比一之間,也就是說要花費兩倍到七倍的飼料才能獲得一份的肉奶蛋。尤其是現代的工廠化養殖,包括近年興起的水產養殖業,為了節省人工而花費大量的能源和機械,產生的大量高濃度糞尿無法有效地返回土地卻很容易造成水源污染。過量的海洋捕撈已經使很多海洋物種瀕臨滅絕的邊緣。而牲口的養殖,運送,屠宰,肉品的保存和包裝,在在都需要能源,而生鮮蔬果在這些方面都不需要,或是需要較少的能源投資。



  傑若米.瑞福金 (Jeremy Rifkin) 在其<超越牛肉> (Beyond Beef) 中曾經談到:“在美國,現在要生產一磅的飼料牛肉,大約需要要一加侖的汽油,那麼,要供應一個四口之家一年所需要的牛肉用量,大約要消耗超過兩百六十加侖的石化燃料。而當這些燃料燃燒時,會釋放二點五噸額外的二氧化碳到空氣中,相當於一輛汽車正常運轉六個月所放出的二氧化碳量”。(註三)。由這看來,你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在Affluenza書中說“最不環保的消費行為就是一家子開著SUV到牛排館去上館子”了。因為汽車和肉品並列兩大最凶的環保殺手(註四) ,尤其是汽車中的SUV和肉品中的牛排。而從營養的角度看,素食不但能夠維持我們需要的營養,更可以降低一些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病率。所以素食不僅是反對虐待動物和維護自己健康的好辦法,也可以避免巨大的資源浪費。而細心維護自己的健康就是在減少將來要消費的醫療資源。



  因為無論是貨物的運輸還是人的旅行都要耗費大量的資源,這不僅是運輸所需的能源,還包含有修建道路機場碼頭等佔用的土地和資源。因此減少購買的另一個重點是儘量把活動集中在住家附近。儘量在居住地附近工作,或在公司附近買房子以減少長程通勤,買當地生長的食物和製造的物品,在本地的商店消費,選擇住家附近的休閒娛樂等等。減少消費需要空運的不當季節的生鮮貨物,以及在旅行中多次轉機(飛機在起飛時花費最多的能源)。在家附近工作消費還有助於當地經濟。另外減少汽車的購買與使用,能夠步行、或乘坐大眾交通工具時儘量不要開車。購買汽車時選擇節省汽油的小型車。由於製造一輛汽車所消耗的能源大約相當於開車一年所用,避免常常換車也可以減少浪費。對汽車進行日常維護,保持輪胎壓力,開車時慢慢地加速,也都可以減少耗油。



  要減少購買的不僅是眼前的購買,還有將來的購買。所以若是確定有用的東西的話,那麼就選擇經久耐用且節水節電的品牌。雖然一開始多花一些錢,但長期來說這樣更省資源,而且也很可能更省錢。



  減少資源消費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減少要消費資源的人口。世界人口早已經超過地球資源可以供養的數量,而人口數量還一直在上昇中。幾乎所有的環保組織都在呼籲大家以領養取代生育,這不但可以減緩人口增加的壓力,也可以提供一些本來沒有機會在良好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一個機會。領養這個觀念在西方國家中比較能被接受,常常可以看見父母帶著膚色長相完全不同的子女。然而在華人社會中卻是個敏感話題,不生孩子有違傳統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不自己生而去領養在大部份情形下也很難得到家人的支持和認可,但是這是一個值得細細考慮的方向。





四、



  減少購買也意味著充份利用已經買了的東西。這就是第二環 - 重複使用。這不僅是說避免一次性用品,重複使用自己買的東西,也儘量重複使用別人用過的東西。當然,我們不必為了使用舊貨而去使用舊貨,最終目的在於減少新產品的製造﹔換句話說,這個第二環節是從屬於第一環節的。這裡的另一層意義是可以考慮把用過的東西改作它用。簡而言之,儘量把已經製造出來的東西用到不能再用為止。



  回收是最後一道關口,實在已經無法再用的東西儘量回收。很多廠家可以回收其中的原材料重新製造有用的貨物。例如,回收鋁制飲料罐比起從原材料直接生產來只需要七分之一的能源。回收一個鋁飲料罐所節省的能源可以讓一臺筆記型電腦運作四小時。選購製造時就考慮到回收利用的便利的東西,可以鼓勵廠家製造更多這樣的產品。回收不僅可以減少製造產品時必須開採的自然資源,也可以大大地減少我們所造成的垃圾。



  努力使自己的消費成為一個循環過程,充份利用已經有的東西就可以減少從大自然獲取的資源也減少必須丟還給她的垃圾。



  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這世界上有這麼多其它問題,戰爭、非洲飢民、貪污腐敗的官僚、自然災害、疾病,而有些人貢獻一生致力於促進人類的科學文化,有些人致力於傳播宗教信仰,所以他們沒有時間關心環境保護的問題。對此,彼得.辛格在<動物解放>一書中回應對素食的類似問題有如下的回答(註五):



  話說回來,“人類優先”的觀念,往往並不是真在無法兼顧的難局裡所做的抉擇,而只是作為籍口,好讓我們對人類的痛苦和動物的痛苦都可以袖手旁觀無所作為。事實上,這裡的問題根本說不上無法兩全兼顧。不錯,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積極致力於一個議題,一定會減少可以投注於另一個議題的時間﹔可是花時間和精力解決人的問題,並不至於使你無瑕抵制農牧企業的血腥產品。吃素食所用的時間不會比吃肉食多。實際上……自詡關懷人類福祉與環境保護的人,單單為了這些理想,也即應該改行吃素。他們如果這樣做,將有助於節餘穀物供其他地方的人食用、降低污染、節省用水和能源耗費、減少森林的砍伐﹔此外,由於素食比肉食便宜,這樣做還可以省下金錢,投入飢荒賑濟、人口控制、或任何他們所迫切關心的社會政治理想.....[當我]聽到非素食者表示“人類優先”,我不禁要納悶地追問:你究竟是在為人類做什麼了不起的服務奉獻,竟然因此不得不繼續支持農場動物身受的浮濫無情剝削﹖



  依據同樣的邏輯,無論你最關心什麼社會問題,都可以同時減少資源的消耗。這不單是花多少錢或是花的是誰的錢的問題,這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屬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的。人只是眾多生命中的一個物種,這些被人類用去的資源是以後無法用錢再買回的。



  最後,用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亨利.史匹拉(Henry Spira) 的話做結:“就像美洲印第安人的表述的那樣,就是說對於一件事他們所關心的不是對現在這一代人的後果,也不是對下一代人,而是對以後第七代人會有的後果。”(註六)在我們的日常消費上,如果可以考慮到以後的第七代人,那麼大概會改變很多的消費習慣吧。



註一:Lester R. Brown, Plan B, W.W.Norton & Company, Preface

註二:www.worldwatch.org/pubs/goodstuff/

註三:霍華.李曼,<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柿子文化出版。第143頁

註四:John de Graaf, David Wann, Thomas H. Naylor, Affluenza,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Inc. p194

註五:彼得.辛格 <動物解放>, 關懷生命協會出版。第379頁

註六:Peter Singer, , Rowman & Littlefield, p177







轉自 http://www.persimmonbooks.com.tw/persimmonbooks-pic/book%20page/new_page_9-1.htm




真不是普通的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rr3325451 的頭像
    rrr3325451

    Las alas

    rrr33254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